2020年2月27日 星期四

解構大數據:如何運用大數據,打造人性化行銷模式

解構大數據:如何運用大數據,打造人性化行銷模式
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
當下思維
第一章 科技改變了一切
- 資料本身不會出錯,但我們蒐集、細察、瞭解資料的方式卻很容易出錯。

第二章 無中生有的觀點?
- 樣本的偏誤來源
1.自我選擇偏誤 2.涵蓋不全偏誤 3.存活者偏誤

第三章 選擇武器
表3.1 理論類別的分類法
- 分析:這是為了描述局勢是什麼樣子。
例如,我們需要知道可應付的市場規模:我們的業務究竟有多大的商機,不同客群的商機有何不同?
客群區隔可能屬於這一類,它幫我們找出符合事業需求的客群。
- 說明:這個理論類別可以稱為瞭解的理論,因為它的重點是教我們如何瞭解世界,產生新的認知。
市調大多是屬於這一類,它讓我們洞悉為什麼大家會有某種行為。
- 預測:這是理解之下的預測,所以和本書的多數討論息息相關。
不過,這裡應該承認一點,預測不見得一定要有因果關係。
- 說明與預測:就某方面來說,建立衡量指標的最佳實務做法是,
不僅可以瞭解現象背後的根本運作機制(亦即我們能說明為什麼會有某種變動),還可以進而預測變動。
例如,某種顧客滿意度的理論或方法看起來很適合套用在我們的事業上,我們據此設計衡量指標,
並預測特定結果(例如留客率或顧客價值)的效果。
所以我們不僅有預測結果的東西,還瞭解其背後的原理。
- 設計與行動:這種理論是描述如何做某事,也反映在設計思維的廣泛領域。
需要衡量的典型例子包括:找出大家常犯的錯誤、購物到結帳的平均時間、
駕駛人在某條路上的駕駛速度等等。
當我們衡量大家如何做某些活動時,就可以想辦法援引成功案例的經驗加以改進。
- 資料類別與商業目標模型,四種不同的類別概述如下:
1.績效管理:這裡使用的資料通常是由內部系統(例如CRM系統)建構與取得。
這種分析可用於平衡計分卡和儀表板,以便有效地管理事業,持續追蹤衡量指標。
2.資料探索:這種分析是以之前可能沒想過方式來探討交易型資料。
它往往是使用預測模型建構技巧,是有效探勘資料的有趣方式之一。
3.社群分析:這是持續衡量社群媒體上的品牌,建立品牌在知名度、參與度
、影響力等衡量指標的持續績效。
4.決策科學:涉及非交易型資料的實驗與分析,所以這可能包括在網路上撈資料的工具
,以便從社群媒體蒐集資料,然後用測試和情感分析。

第四章 危險和陷阱
- 優秀的資料科學家蘊含了以下特質:他們是「見多識廣的懷疑者」,以分析來權衡判斷
,必兼顧保持懷疑的態度、計量分析能力和資訊科技運用技巧。
- 對資料科學家來說,有一種認知功能非常重要:從資料中發現秩序、找出特定模式的能力
- <原始資料,Lisa Gitelman>:分析必定會牽涉到決策,例如決定要看哪些資料,要產生什麼複合變數,什麼算是離群值等等。這些決策都涉及到人為判斷,往往立意良善,但是在判斷什麼重要以及為什麼時,會受到假設的牽引。重點是資料不會自己說話,是因為我們為資料說話,是我們賦予資料意義。
所以我們無法避免理論,大部分的時候,不論那些驅動了我們分析行動的顯性人類行為理論,
大部分的理論是隱性的,但它們人然影響我們的分析方法。
- 實際觀察永遠無法處理未來事件...唯有透過某種形式的模型/理論做概括歸納
,我們才能用過去的資訊處理未來的情況。
- 有理論及實務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假設如何產生資料,以衍生適切的見解。
所以資料的產生、處理和分析是在某個理解就夠的指引下進行的
,而不是測試所有可能抓到的變數之間是否有關係。
- 資料是從使用的架構中產生的,而且這不會是終點-這些關係會接著用來構思假設,
演繹測試那些假設是否成立。
- 大數據三大支柱:
1.大數據提供驗證平台,以及要驗證的素材
2.社會學是探索資料的理論架構來源
3.對消費者的瞭解將提供非常重要的情境,讓我們開始從雜訊過濾出訊號
-從瞭解消費者和不同類別的市場中產生訊息。

第五章 預測的力量
- Henry Mintzberg建議的「應變策略」(emergent strategy),該策略建議我們
不要依賴對長期未來的預測,而是應該把焦點放在迅速因應短期的變化。

- 企業可以採取的重要行動包含:
- 設計流程以瞭解資料的出處、定義該資料的代表性、並掌握該資料可以應用在哪些業務問題上。
市場調查人擁有多年的經驗,試圖從大量資料中設計具代表性的樣本,因此通常也擅長這些工作。
- 充分瞭解資料工廠與資料實驗室的不同。
工廠需要生產企業行銷日常所需的基礎消費者行為報告;
實驗室是創造新消費者洞察的地方。這兩種不同的需求太常被混為一談,以至於兩件事都做不好。

- 延伸閱讀<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黑天鵝效應>
、<讓資料自己說話>、<預測行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