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行銷3.0:與消費者心靈共鳴

行銷3.0

Philip Kotler 
菲利浦‧科特勒
出版日期:2011年03月02日

行銷1.0時代 產品導向經營
行銷2.0時代 消費者導向的模式
行銷3.0時代 人性價值導向(human-centricity)

第一部 超強趨勢
第一章 搶灘行銷3.0新大陸
- 行銷1.0、2.0與3.0的比較


 - 促成行銷3.0的三股改變力量協同行銷文化行銷精神行銷

第二章 擘劃下一張策略藍圖
 - 行銷是環繞著三門學問演變而來:產品管理顧客管理品牌管理
 - 麥肯錫的行銷4P:開發新產品(Product)訂定價格(Price)
進行推廣促銷(Promotion)建立經銷通路(Place)
 - STP流程:市場區隔(Segmentation)、選擇目標市場(Targeting)、市場定位(Positioning)

 - 行銷概念的演進史


 - 行銷的現在與未來


 - 根據傅立葉(Susan Fournier)與李萊拉(Lara Lee)的研究,消費者可以組織成群聚式的社群(pools)網絡式的社群(webs)中心式的社群(hubs)
 - 人性行銷3i:品牌認同(Brand Identity)、品牌誠信(Brand Integrity)、品牌形象(Brand Image)

 - 3i模式

 - 價值矩陣模型(VBM)

第二部 多向策略
第三章 向消費者傳遞企業使命
- 良好品牌的三大要件:創造 (非比尋常的生意) + 
傳播 (感動人心的故事) + 實踐 (提升消費者力量)
杜拉克:企業應該從一個好的使命出發,財務報酬才是其次
- 有兩種獨特的方式可以說服他人:(1)採用有事實根據與數字的組合來表達想法,並與他人進行知識性的討論
  (2)用動人心弦的故事來包裝想法,挑動人們的感情
- 品牌故事三元素:主角、情節與隱喻
- 三個好的故事情節:具挑戰性、連結人心、有創意
- 查爾曼的七個隱喻:平衡(balance)、轉換(transformation)、旅程(journey)、容器(container)、
連結(connection)、資源(resource)與控制(control)
- 能夠感動人心的故事,都擁有這三種核心要素:主角、情節與隱喻
- 在水平式的世界中,人們喜歡讓無名小卒變成強者。他們視這樣的人物為自己的象徵。
- 用動人的語言傳遞使命
- 將品牌使命行銷給消費者的三大原則就是:非比尋常的生意、感動人心的故事、提升消費者力量

第四章 讓員工成為品牌大使
- 艾瑞克森、戴可沃(Ken Dychtwald)與莫瑞森(Robert Morison)的研究指出,員工可以分成六種類型:
1. 低義務與簡易收入型   2. 彈性支援型   3. 干冒風險、追求報酬型 
4. 專業個人與成功團隊型   5. 安全進步型   6. 名留青史型

- 麥肯錫分出四種類型的員工:
1. 跟隨贏家型,追求成長與成就
2. 承擔高風險、追求高報酬型,追求優渥的薪資條件
3. 講究生活風格型,追求彈性
4. 拯救世界型,追求偉大使命奉獻自己的機會

第五章 別想擺脫中間人

第六章 在兩極市場中創造股東價值
- 把企業使命與價值與企業對未來的想像連結在一起,就成為企業願景
- 管理階層有義務傳達永續經營的好處,特別是用財務觀點來說明
  財務指標1:改善的成本生產力
  財務指標2:來自新興市場機會的更多營收
  財務指標3:更高的企業品牌價值

第三部 廣泛應用
第七章 賣產品,更要賣文化
- 用行銷解決社會問題的三個階段

- 社會文化轉型的三個步驟:社會文化的挑戰選擇目標成員提供轉型的解決方案

第八章 培育金字塔底層的創業家
第九章 推動綠色策略

第十章 改變世界前的十大信條
信條一:熱愛你的客戶,尊重你的競爭對手
- 感性和理性的主要區分在於感性導致行動,而理性導致結論

- 用關愛照顧你的顧客,並尊重你的對手

信條二:對變革要敏銳,做好轉型準備
- 當時是改變時,要跟著變革

信條三:捍衛名聲,清楚了解自己
- 清楚傳達你的價值,不要輕易放棄

信條四:先服務那些能從你身上獲益最多的客戶
- 企業不需要服務每個人,但是要確定服務的對象是最有意願購買產品的客戶
- 把焦點放在能從你這邊獲得最大利益的消費者

信條五:永遠用好價格提供好的包裝
- 用實惠價格來反映你的品質

信條六:隨時待命,傳播好消息
- 協助你未來的客戶找到你

信條七:找到你的客戶,留住客戶並擴大客戶基礎
- 將你的顧客視為一輩子的客戶

信條八:不論做什麼生意,都是服務業
- 每個生意都是服務業,每個產品都提供一項服務

信條九:持續改善品質、成本與產品推出方式
- 無時無刻都要盡一切可能,改善營運流程

信條十:蒐集相關情報,運用智慧做最終決策
- 有智慧的管理者,不能僅從財務面來考量決策

該是變革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