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7日 星期五

麥肯錫寫作技術與邏輯思考

 麥肯錫寫作技術與邏輯思考

第一章 訊息
- 訊息可區分為兩大類:「描述」和「規範」。可表達為「what is」和「what should be」。
描述性的訊息是表示事物的狀態;規範性的訊息則是表示事物應有的狀態,或該採取什麼行動。
描述性的訊息可再區分為「記述」和「評價」,於是訊息可分為以下三種:
  1. 記述:描述事物的景象和現象本身。例:這寶特瓶的容量為500毫升。(平舖直敘)
  2. 評價:表達某一景象或現象的好壞。例:這寶特瓶真漂亮。(有形容詞)
  3. 規範:要求事物應有的狀態,以及人該採取的行動。例:這個寶特瓶的容量應該要有500毫升。(有動詞)

- 在說記述訊息時,常會讓訊息接受者認為是評價訊息例如「這個寶特瓶耐用度高」是記述訊息(「這個寶特瓶很耐用」才是評價訊息)。耐用度「高」常會讓接受者認為是比耐用度「低」還好,不過耐用度高,並非在所有條件下都是「好」的,因此屬於記述訊息。而「這個寶特瓶真漂亮」這句話中,傳遞者已經表達出對美感的優劣判斷,所以是評價訊息。
利用心中的評價項目和基準,把事實變成評價
  記述與評價之間存在著連結兩者的評價項目評價基準。如果把記述訊息當作「根據」,把評  價訊息當作「結論」,那麼就會出現把根據與結論連結起來的評價項目與基準。(如此可在僅作出記述訊息的情況下,傳達了評價訊息。)例如:「這部引擎的出力有250馬力」,解讀為有評價意味的訊息:「這是一個很棒的引擎」,中間存在著根植於我們心中的評價項目:「引擎性能的好壞由出力決定。」以及評價基準:「250匹馬力的出力算非常高,足以評價為一個好引擎。」
評價訊息有時也會被當成規範訊息,而產生規範效果
  例如:「併購A公司是個不錯的主意」是屬於評價訊息,但有時會被理解為「你應該併購A公司」當成是促使行動和建議的規範訊息。是因為潛藏著一個行動原理:「不錯的主意應該被執行。」,接收著在解讀過程中將評價訊息理解為規範訊息。
- 如果對方已經理解記述訊息的內容,那麼他們期待理解的下一個訊息,多半是評價訊息。也就是說他期待你回答他的疑問。例如:「這台筆記型電腦很好用,是一台好電腦」(評價訊息),就可以穩定對方的心理。(相較於只知道規格,但接收者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評價這台電腦)
- 大多時候,接收者讀取完評價訊息之後,會期待接著出現規範訊息。隨然並不保證對方一定贊同你,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已經理解你的意思。如果對方連理解都談不上,更別說要贊同了。因此,說服對方的前題是理解你的意思。
- 當對方不理解你的訊息時,學會分辨訊息種類是絕對有利的。傳遞或不傳遞何種訊息給對方,是促成對方理解的重要因素。
促使對方行動,可以故意停留在評價訊息
  將你自己的主張止於記述或評價訊息,故意不傳達規範訊息。特別是,當你知道對方心裡的評價項目、評價基準、行動原理時,這樣做的效果更好。
只傳達記述訊息,引起對方的下意識,也是個有效的策略
  例如:只傳達到記述訊息為止「如果你做A方案,那就會有OO結果。」如此一來,對方自然會解釋成「A行動是個還不錯的行動。」這種方法比停留在評價訊息更委婉。  
- 訊息是指傳遞者想「表達什麼」,而主題是傳遞者對於「關於什麼」的表達。
- 主題與訊息同等重要,主題就像裝著訊息的容器。既然是容器,主題便限制了放進去裡面的訊息內容,就像盒裝牛奶裡面裝的應該是牛奶一樣。

第二章 寫出流暢有利的文案
- 操作三種變數,讓訊息更明瞭:
  1. 使用主詞與述詞關係明確的句型。
  2. 連接句子時使用正確的邏輯連接詞。
  3. 使用讓人產生印象的具體表現。
想要活化思考,就用及物動詞;想要對方別想、照辦,就用不及物動詞
  用主詞與及物動詞的思考方式會勾起許多疑問,比較有機會活化自己的思考。相反地,想讓思考僵化,要訊息接收者照辦,就多用不及物動詞。例如:「門要關了」就是不及物動詞,沒有指出誰是行為者。但是電車的門沒有生命,並不會自己關起來。若改成及物動詞表示「車掌要關門了」,可能會讓月台上想要上車的乘客呼喊「先不要關!」、「為什麼要關?」甚至找對象來交涉提出要求。所以及物動詞可以意識到行為者,並且活化我們的思考。然而為了避免時刻表大亂,把門關上表示成自然現象是很正常的。
- 藉由行為者(主詞)與及物動詞的表現,我們比較容易實踐後設思考(meta-thinking)。而使用不即物動詞不一定會僵化對方的思考,不過可以提高讓他覺得「順理成章」的機率。所以,當要傳達最終訊息給對方時,有一個很有用的小技巧,那就是一開始先確實的敘述根據,最後用不及物動詞來下結論:「根據以上分析,本市場可望獲利。」

第三章 你的思考,如何以精采文書表現
- 金字塔結構是邏輯思考的核心技巧,分為並列型直列型兩種。


- 製作訊息的模式分為:
  1. 由下而上型:導出訊息-結論和摘要。
  2. 由上而下型:拆開解析-理由法或詳述法。

- 主題金字塔是解析的利器,每一層的主題都具體,邏輯就清楚。
  • 好的商業文書,最好同時有主題和訊息。
  • 報告主題只能有一個。
  • 關鍵主題最好三個,上限七個。
- 金字塔基本原則就是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譯為「相互排他性,集合網羅性」。
- 先構思好主題的金字塔,訊息就容易設計。

第四章 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 解決問題的步驟:
  1. 發現問題。
  2. 設定具體的課題。
  3. 列舉並檢測此課題的各式替代方案。
  4. 給各式替代方案下評價。
  5. 實施解決策略。
- 所謂「問題」就是現狀與期待狀況之間有落差。問題分三種:恢復原狀、防杜潛在、追求理想。

- 恢復原狀問題:當下不良狀況非常明顯。因此,解決之道就是恢復原狀,只要恢復原來的狀態,就能弭平鴻溝、解決問題。
- 防杜潛在問題:現在沒有大礙,但未來將發生不良狀況的問題。解決之道是預防不良狀態的發生,也就是維持現狀。這類問題,是指雖然當下沒有出現鴻溝,但如果放任不管,未來會產生不良結果的問題,可說是有如一顆定時炸彈,解決這類問題的重點在於,如何在爆炸前拆除引線。
- 追求理想型問題:當下並無大礙,即使放置不管,也不會發生不良狀態,但是期望現狀能往更好的方向發展;解決之道就是實現理想。追求理想型常會因為缺發緊急性,而容易被延後處理。
- 商業文書都是為了處理某種問題,並尋求解決。如果我們要展開一個簡明易懂的故事,那麼首要之務是明確區分核心問題的種類。
- 解決「對方面臨的問題」才是好提案,我們在設定核心問題時,最好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思考,如此一來,才能設計出與對方頻率相同的文書。
別讓「恢復原狀」成了找代罪羔羊,追求理想吧
  即便同一個現象,與其把它當作恢復原狀型問題,還不如當作追求理想型來處理,在應對上會更為積極。其原因在於,假設用「恢復原狀型」分析問題,容易將意識集中在「為什麼會損壞?」。特別是在較大的組織當中更是如此,很多時候,大家都把精力花在追究「這是誰的錯?」相較之下,如果用「追求理想型」進行分析,大家的意識就容易集中在「該如何修復」,而不是問題如何損壞。如果不執著於追問東西損壞是誰的責任,那麼整個組織便能更積極處理事情。
- 依照問題類型,提案可分為七種:
  • 恢復原狀型問題:根本處置、緊急處置、防止復發策略。
  • 防杜潛在型問題:預防策略、發生時的因應策略。
  • 追求理想型問題:選定理想或是實施策略。
- 一旦確定了核心問題的類型,應將課題範圍依照順序排列,反映在文書設計上,你就可以印行簡明易懂的故事展開。
- 不管什麼策略,實行不外乎五個步驟:
  1. 訂定實施的終止期限。
  2. 選定實施項目。
  3. 習得知識與技能。
  4. 製作實施工程表。
  5. 修正期限以及開始行動。
第五章 有說服力的故事,如何展開
- 故事的展開基本順序為S>C>Q>O>R
  • S:Situation (設定狀況)
  • C:Complication (發現問題)
  • Q:Question (設定問題)
  • O:Obstacle (克服障礙)
  • R:Resolution (解決、收尾)

- 如果將SCQOR概述的區分,SCQ為故事的導入,O為故事的中心,R則是故事的結果。一般來說故事的導入和結果的內容較少,而故事的中心的內容分量最多。
- 如果在C階段所認列的問題是屬於「恢復原狀型」,那麼出現在Q階段的課題是以下當中的一個:掌握狀況、緊急處理、分析原因、根本處置、防止復發。而若C階段所列的問題是屬於「防杜潛在型」,那麼出現在Q階段的課題必然是以下當中的一個:假設不良狀態、誘因分析、預防策略、發生時的因應策略。如果,在C階段所認定問題屬於「追求理想」的話,則Q階段的課題設將包括:資產盤點、設定理想、實施策略。

第六章 金字塔結構,如何轉成報告和簡報
- 金字塔如何寫成「報告」:內容很長,將主要摘要放在前面。

- 用金字塔結構呈現簡報,每一頁都指放三項資訊:
  1. 標題。
  2. 主題。
  3. 支持性的訊息。

- 在頁面中,標題是你最想傳達的訊息。
- 每一頁都附上一個主題。假使你連續好幾頁都在說明同一個主題,細部說明的內容放得太多,才使的本文長度過長。總而言之,最好把每一頁都當成一個容器。

第七章 提案與文案的高明說服技巧
- 「商用」故事的說明順序RSCQOR,也就是以結論開始。從主要訊息R(解決、收尾)說起,接著是SCQO(狀況>問題>課題>克服),最後在以R收尾。
由上而下,先說結論讓對方安心一般來說,這種方法容易讓對方放鬆心情來聽取訊息。如果對方可以安心的接收訊息,那麼你的說服力自然大幅提升。故事展開的基本原則,就是減輕接收者的負擔。
由上而下,借由對方的思考能力:由上而下的說明方式,不只可以減輕接收者的負擔,還有另一項優點,就是可以將對方的思考能力化為己用。絕大多數的情況,接收者都期待能了解你說話的內容,以此,只要一開始將結論傳達給對方,對方自然會運用他的思考能力,想方法幫我們將後續的說明連結到結論上。
- 由下而上說明,勾起的是敵意而非興趣:容易讓對方一路猜結論、從頭看資料到尾,且慢慢導入結論會害你無法無暇捍衛自己的觀點。若想讓對方吃驚或是傳達負面消息,才會由下而上說明。
🔺問題有三大類,如何提案讓顧客願意掏錢?
◎ 高價商品或服務怎麼銷售?想想「防杜潛在型問題」吧
1.沒有顧客願意花大錢只為「恢復原狀」。如果將高價商品與服務,投資在「恢復原狀型」問題的解決策略上,經常會出現不合成本的狀況。例如:大樓空調系統如果壞掉,只要更換特定部位的零件即可,不用特別對整體系統做全面翻修。
2.你想幫他追求理想,結果他把你延後處理。「追求理想型」問題的解決策略,最有可能的結果是被延後處理。這樣的定位有一個很大的障礙,就是缺乏急迫性。即使日後真的符合成本效益,但是此時此刻,對方還是會質疑:「真的會產生這些效益嗎?有的話當然很好,可是比起這個問題,本公司還有更多需要優先處理的問題。」然後,可能這個提案就被一腳踢開。
- 把高價商品或服務的營業活動,定位成「防杜潛在問題的預防策略」,最有效果。原因在於,就解決策略來說,對方可以從成本效益急迫性程度兩方面,來正當化自己購買高價商品或服務的理由
- 「防杜潛在型問題」的不良狀態,可說是不會在當下浮現的「假設」,因此問題容易被放大。如果將這些問題放置不管,有可能會衍生出更大的問題。當防杜潛在型問題的不良狀態被放大,意味者作為預防策略的高價商品或服務的成本效益,更具有正當性。再加上,從迫切與否的觀點來看,將問題放置不管,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如果能夠用這個方法來誘導對方,更能提高說服力。
- 相較於可望獲得利益的追求理想型問題解決策略,把高價的商品或服務定位在能迴避同額損失的防杜潛在型問題策略,接受者在心理上比較容易接受。
◎ 防杜問題的後頭跟著追求理想,效果更好:先以某個特問題類型為立足點,同時思考結合其它好處,可以進一步提升說服力。
◎ 公司高層只想「追求理想」,別跟他維持現狀:並非把所有的提案都定位成防杜潛在問題的策略,就不會有任何問題。在某些情況下,把提案定位建議追求理想,好處會更多。尤其,對公司內部的經營團隊構思提案時,多半必須如此。
- 如果你將提案定位成「恢復原狀」的根本處置,即便公司高層認同你的提案,他們頂多覺得「改善不良狀態是理所當然的事」,並不會特別高興。如果你提出「防杜潛在型問題」的解決策略,他們也會覺得「理所當然」。其原因在於,經營團隊大多期待:「還有沒有其它更具前瞻性的東西?」
- 實際負責做事的職員多半會集中精力於眼前的問題。在大多數的場合裡,這些問題若不是屬於恢復原狀型,就是屬於防杜潛在問題型。處理眼前急迫的問題是理所當然的,可是回應對方的期待也很重要。如同前面所述,處理恢復原狀型的問題時,不只是將事物恢復而以,還要追求進一步的改善。在防杜潛在型的問題中,不要在維持現狀這一步停下來,還必須提出包含追求理想的提案。如果你的提案對象是公司高層,請記得加入追求理想的要素。多數的經營團隊想要的東西是成長策略,或是可以引起股東興趣的「股權故事」(equity stor,即「成長」)。
- 別固執於你的認知,對方的認知才是重點。
- 總而言之,當你的提案設定為「解決問題的策略」時,最好先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如此才能設計出與對方頻率相同的文書。如同「SCQOR」故事展開順序當中的C,文書內容必須符合對方認知的問題類型(生認同、起共鳴),效果才會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