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2日 星期一

零基礎也不怕, 史丹佛給你最好懂的經濟學: 總體經濟篇

零基礎也不怕, 史丹佛給你最好懂的經濟學: 總體經濟篇

第一章 總體經濟學和國內生產毛額
- 總體經濟政策的四個目標是:1.經濟成長 2.低失業率 3.低通貨膨脹率 4.可支應成長的貿易餘額。
- 總體經濟政策的兩組主要工具,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
第六章 總合供給與總合需求
- 凱因斯法則的主要挑戰是什麼?
假如總合需求是總體經濟面的關鍵,那麼政府可以透過大量增加政府支出或大幅減稅,
來促進消費刺激總和需求,讓經濟盡可能成長。
但社會在任何時間點能生產的數量確實面臨限制,這取決於勞動數量、實體資本、可獲取的技術,
以及結合這些生產因素的市場結構與經濟制度,
而這些限制也不會只因為政府想要增加總合需求而消失。
- 長期來看,經濟規模的大小取決於總和供給:也就是工人數量、工人的技能和教育程度、實體資本投資程度、主要的生產技術,以及上述因素互動時的市場環境。
第十六章 匯率
- 強勢貨幣有助於外國資金的淨流入,弱勢貨幣則會抑制資金流入
強勢貨幣往往會抑制出口、提高進口並導致貿易逆差;就投資而言,強勢貨幣有助於資金流入。
這兩個句子在本質上是相同的:畢竟,貿易逆差象徵國外資金流入。
換句話說,強勢美元有助於外國人投資美國資產,而不是購買美國商品。
反之,弱勢美元有助於外國人購買美國製的出口品,而不是投資美國資產。

衍生閱讀
- 凱因斯<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

2024年4月3日 星期三

5分鐘商學院 管理篇:人人都是自己的CEO

 5分鐘商學院 管理篇:人人都是自己的CEO

- 對「最終結果」負責的制度,叫「聯邦分權制」;
對「自身行為」負責的制度,叫做「職能分權制」。
再複雜的系統設計,都是用這兩塊積木拼出來的管理大廈。
選擇用哪塊積木,要看自身行為和最終結果之間有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 外部世界飛速變化,員工今天擁有的能力會在未來迅速貶值。
老闆對員工愈壓榨,不給他升級的時間,他就愈會加速貶值,進入惡性循環。
- 不要用戰術的勤奮,掩蓋策略的懶惰。

⏶ 懶,是因為勤奮到沒時間-懶螞蟻效應
- 什麼叫懶螞蟻?日本北海道大學進化生物研究小組對一群黑螞蟻進行了研究。
他們把螞蟻分為三個小組,每組30隻,觀察牠們的行為。
研究人員發現,大部分螞蟻都很勤快的工作,尋找、搬運食物,但卻有少部分螞蟻好像整天無所事事一樣的東張西望。研究人員在這群螞蟻身上做了標記,並把牠們稱為「懶螞蟻」,接著斷絕了整個蟻群的食物來源。
有趣的是,這時候那些平時工作很勤快的螞蟻突然都不知所措了,而懶螞蟻卻挺身而出,帶領螞蟻們向牠們偵查到的其它食物轉移。
原來,這些懶螞蟻看似無所事事、東張西望,但牠們其實是在偵查和研究,不斷探索新的食物來源。當整個組織遇到食物危機時,牠們立刻就能發會重要的作用,帶領大家度過危機。這就是所謂的「懶螞蟻效應」-懶於雜務,勤於動腦。

- 創新,從來都不是一個褒義詞,而是一個中性詞,因為創新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
而且很大機率是會失敗的。如果一個企業不允許員工犯錯,那誰還敢創新?
這個機構違反了用人的一個重要定律「波特定律」。
- 奇異公司的傑克·威爾許認為:管理者過於關注員工的錯誤,就不會有人勇於嘗試
而沒有人勇於嘗試比犯錯還可怕,它使員工故步自封,拘泥於現有的一切,不敢有絲毫的突破和踰越。
- 權力不是職位給的,權力是員工給的。職位,只是給了你一些用來從員工那裡獲得權力的工具。
- 法定權、獎賞權和懲罰權這三種工具都是通過外在手段壓制員工服從,所以被稱為「壓力型工具」。而管理者與生俱來的專家權和表率權是「動力型工具」
- 不要既想當教練,又想當那個進球的人。

- 員工的錯就是管理者的錯-李嘉誠。
- 「如果有什麼事辦糟了,那一定是我做的;如果有什麼事情做的還不錯,那一定是我們一起做的;
如果有什麼事情做得很好,就一定是全體球員他們做得。這是我們能取得比賽勝利的秘訣。」-美國著名橄欖球保羅·貝爾。

- 決策是個高難度的技術活,管理界關於關於如何做好決策有三個主流方法:
第一,完全理性決策
要瞭解五個作業研究工具:規劃論網路分析排隊論存儲論投入產出分析
第二,有限理性決策
資訊不是完備的,人是有限理性的,不應追求最優決策,而應追求滿意決策。
第三,博奕論當若干決策者的決策彼此影響時,博議論就大放光彩了。
- 專案管理金三角:就是由範疇、時間、成本構成的閉合三角形。
專案管理最重要的心法,就是保持這個三角形的平衡。
範疇的優質、時間的快速或著成本的廉價,只能選兩樣。
具體的作法是固定第一邊、調節第二邊、投資第三邊。

2024年3月8日 星期五

十位經濟學大師教你一本讀通經濟學

十位經濟學大師教你一本讀通經濟學
The Great Economists

第一章 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
看不見的手、卡特爾、分工、自由貿易、市場機制
- 道德清操論
- <國富論>

第二章 大衛·李嘉圖
收益遞減法則、李嘉圖效應、比較利益原則、李嘉圖等價定理
- <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

第三章 馬克思
資本論、共產主義、勞工價值
- 資本論

第四章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
供需法則、邊際效益、局部均衡
- <經濟學原理>

第五章 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
一般理論、預期心理、節儉的矛盾
- 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
- 貨幣改革論(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
- 消費傾向(propensity to consume)
- 投資誘導(inducement to investment)
- 資本邊際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

第六章 弗里德里西·海耶克
景氣循環、價格的訊息傳達
- 通往奴役之路

第七章 米爾頓·傅利曼
貨幣主義、恆常所得假說
- 美國貨幣史(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 貨幣數量論(A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 a restatement)
- 資本主義與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
- 自由選擇(Free to Choos)
- 現狀之暴虐(Tyranny of the Status Quo)

第八章 保羅·薩繆爾森
疊代模型、福利經濟
- 經濟學(Economics:An Introductory Analysis)
- 經濟分析基礎(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
- 獲得一致同意的條件其實就是無作為。
- 顯示性偏好(revealed preferences)
- 代際經濟學(intergenerational economics)
- 福利經濟學(welfare economics)
- 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rice parity,PPP)
- 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sation theorem)
- 效率市場與權證定價

第九章 蓋瑞·貝克
歧視經濟學、人力資本、不孝子定律(rotten kid theorem)
- 種族歧視經濟學
- 家庭論(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第十章 丹尼爾·康奈曼
行為經濟學、樂觀偏誤、前景理論
- 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
- 捷思式思考捷徑:便利性(availability)捷思、代表性(representativenss)捷思、
定錨再調整(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 代表性捷思就有六種偏誤:忽略基本比率、對抽樣大小不敏感、機率謬誤、對預估難度不敏感、效度的錯覺、回歸謬誤。
- 前景理論:有風險的抉擇分析(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s under risk)
- 泰勒<推力:決定你的健康、財富與快樂>
- 丹·艾瑞利<誰說人是理性的>
- 史蒂文·李維特與史蒂芬·杜伯納<橘子蘋果經濟學>

2024年3月4日 星期一

5分鐘商學院 個人篇:人人都是自己的CEO

5分鐘商學院 個人篇:人人都是自己的CEO
第一章 高效能人士的習慣
- 多做重要的事情,就會減少緊急的事情。
- 選擇態度的自由,是人可以擁有的最後一項自由。
- 主動「幹掉」一切「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
拒絕大部分「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
專注於「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讓自己「忙,但不焦慮」。
- 專注於「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在它慢慢變得緊急之前,把事情處理完畢,這就是要事第一。
第四章 學習能力
- 知識就是已經備發現和證明得規律,它是確定的。
技能就是那些你以為你知道,但如果沒親自做過,就永遠不會真正知道的事情。
態度就是你選擇的,用來看待這個世界的那副「有色眼鏡」。
保持終生學習,要注意幾點:
第一、不要把知識當技能學;
第二、不要把技能當知識學。
- 在「班尼斯定理」中講到過,人百分之七十的成長來自「工作中學習」,
百分之二十來自「向他人學習」,百分之十來自「正式的培訓」。
 
第六章 邏輯思維
白馬到底是不是馬—同一律
誰幫理髮師理髮—矛盾律
生存還是毀滅,沒有中間狀態—排中律
一眼識別詭辯的五個方法—三段論
幾乎所有知識,都始於歸納法—歸納法
- 歸納法是一種從特殊推出一般的方法。歸納法從現象提煉出猜想,演繹法把猜想證明為定律。
幾乎所有的知識,都是始於歸納法。怎樣訓練歸納法?
用著名的「彌爾五法」:第一、類同法;第二、別異法;第三、同異法;
第四、共變法;第五、剩餘法。
 
第七章 談判能力
- 在關鍵時,突然拋出對方以為你不知道的、無可辯駁的新資訊,讓對方驚訝,從而不知如何應對。這時,你再提出條件,就很容易被接受。
- 關於談判,有兩大流派:零和談判和雙贏談判。
定位調整偏見、權力有限策略、談判期限策略和出其不意策略,都屬於零和談判流派。
- 但是還有一個流派,他們相信:在更多別的談判中,「我多拿一元」不是必然要以「你少拿一元」為代價的,比如策略合作談判、投資條款談判等。這種談判的目的是雙贏,這種談判就叫作「雙贏談判」。

第九章 溝通能力
- 基於個體溝通心理,有一個有趣的溝通策略-快樂和痛苦四原則。
簡單來說,就是:第一、好消息要分開說;第二、壞消息要一起說;
第三、小好大壞分開說;第四、大好小壞一起說。
 
第十一章 創新能力
靈感就在盒子裡—減法策略
冰箱和空調可以合二為一嗎—除法策略
空氣清新劑乘以二等於提神清新劑—乘法策略
向《火星救援》學創新方法—任務統籌策略
給屬性裝上一根進度條—屬性依存策略
 
第十二章 領導能力
- 不要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
衍生閱讀: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2024年1月21日 星期日

造局者:思考框架的威力

造局者:思考框架的威力
Framers: Human Advantage in an Age of Technology and Turmoil

第1章  決策[建立思考框架和能否做出好決策,息息相關]
- 提升建立思考框架的能力,有賴於開放心胸,擁抱許多不同的思考框架。
策略一:不斷充實自己的框架庫。
策略二:透過「認知採集」的過程,培育好奇心;
而如果實在已經別無他法,策略三則是要敢跳進認知上的未知領域。
- 多元性是思考框架對社群、國家和文明的重要性。
我們該追求的目標是框架的多元性:培養差異、歌頌差異,而不是希望大家對世界都抱持同質的觀點。我們需要勇敢一點,好讓自己能看到色彩繽紛,而不是像個色盲。

第2章    建立思考框架[建立思考框架是人類的核心能力,AI無法模仿]
- 就算是地球的地圖投影,也會因為將球體投射成2D平面的方式各有不同,而有許多不同的地圖畫法,各有其優缺點。所以,「哪種地圖最好?」這個問題本身並沒有意義,而會因為使用的情境與目的,
而有不同的答案。
- 至於思考框架也是如此,並沒有什麼「最正確的」思考框架,都是看情況、看目的而定。
- 2014年春天,伊波拉病毒在西非爆發,國際組織也立刻找來許多專家進行研究、全力圍堵。
當時處理這項危機的兩大國際組織就是聯合國的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及無國界醫師(MSF)這個國際援助組織。這兩個組織的專家都很清楚,這場戰鬥最重要的武器就是資訊。
然而,雖然當時兩者手中的資料數據完全相同,得出的結論卻完全相反。
這裡並不是他們的分析出了問題,而是因為用了不同的思考框架
各自對疫情的背景環境與未來傳播規模,有不同的看法。
- 新冠肺炎時亦同,所有國家都取得同樣的資料數據,但因為對新冠肺炎的思考框架不同,就會定出不同選項、採取不同行動,而這就影響了危機爆發後的結果。以英國與紐西蘭為例,就可以看出不同的思考框架會帶來怎樣不同的結果。
- 同樣的資料,卻因為不同的思考框架,而有了不同的行動,而結果也全然不同。
思考框架能協助我們前往想抵達的地方,但我們得先選定方向。

第3章  因果關係[人類會推斷因果,而又常常出錯;但這其實是好事]
第4章  反事實[想像另一個現實,能讓我們在這個現實表現得更好】
- 反事實就是讓我能夠看得比現實更遠的方式。
要是無法想像「本來可能如何」、「現在已經如何」、「未來可能如何」,
我們就會永遠受困在當下,只能討論「現在如何」。
- 反事實思維並不等於隨心所欲做白日夢,也不是智識上的插科打諢、隨意搞笑。
不同於讓議事隨意流動、自由聯想,要做到反事實的思考,需要專注、需要目標導向,
反事實是要用來了解世界、做好行動的準備。
反事實也需要依賴在我們思考框架中對因果關係的理解,好讓我能夠在想像中讓時間前進或後退,
又會是取出某個情境發生的事,想像它發生在另一個情境時會如何。
- 而「反事實思維」與「因果推論」這兩項要素也能夠相輔相成。
沒有因果關係,各種事件只會向汪洋大海淹沒我們,卻毫無意義;
沒有反事實思維,則會讓我們受困在現實,無從選擇。
- 反事實之所以這麼有用,是因為能夠提醒我們還有各種選項,讓我們能看得更廣,而不是執著在某個選項。我想像及篩選不同選項的時候,同時也會思考因果關係;但相對的,光是思考單一因果關係的時候,卻無法激發我們的想像力。正因如此,「能夠想像出平行現實」就成了建立成功思考框架的核心要素。

第5章  限制條件[為無限加上限制,反而有助於引爆創意和創造力]
- 三大原則之一:可變性原則、最小變動原則、一致性原則。
第6章  另啟思考框架 [有時候就是該切換框架,或是創造新的思考框架]
- 另啟思考框架有三R:Repertoire(現有框架庫)、Repurpose(借用並調整)、Reinvent(重新發明)
第7章  學習[擴充框架庫、勤於認知採集、實行白紙策略]
- 多元性的優勢不是來自於數量,而是來自於差異。找出七百個類似的想法,不如找出七個不同想法來的有價值;就像是如果一個工具箱能有七種不同的工具(錘子、起子、板手之類),絕對會比裝了七百把錘子的工具箱更實用。
- 認知採集(Conitive Foraging):不一定是為了取得新的思考框架,但就是去尋找對這個世界的嶄新思考方式與觀點。
這裡就是要積極探尋各種新想法、新體驗與新觀點,就像是用認真嚴肅的態度來發展我們的好奇心,
而目標則是要在自己現有的領域之外,取得多元的觀點、不同的視角、豐富的概念。
- 「認知採集」就是:不斷去尋找自己不熟悉的體驗,包括認識新朋友、閱讀題材廣泛的各種書刊、造訪自己平常不會去的地方。這些都是為了培養出開放、好奇的心胸。
這代表需要結識不在自己原本領域的人,這不是為了能得到新朋友的幫助,而是為了接觸到新知,刺激自己的心智。
-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的社會學家伯特(Ronald Burt)研究組織中的個人,希望了解資訊會如何影響一個人的績效表現。伯特把公司裡的兩種典型人物拿來做比較,分別稱為「詹姆士」和「羅伯特」。詹姆士代表的是內向型的人,遵守規則、注重效率。他們的社交網路會塞進許許多多類似而冗贅的資訊。相反的,羅伯特代表的人會和許多其他領域有連結,喜好多元資訊,會尋找各種新觀點。羅伯特們能夠跨越所謂的結構洞(structural hole,會讓各個組織與領域彼此孤立),這些人都是認知採集者,會接觸到多元多樣的思維方式,也就常能用新觀點來看事物。他們之所以會去建立和維持人際關係,並不是為了解決某項特定的問題,而是因為覺得光是「接觸到其它觀點及視角」就已經很有價值。
- 想預測未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去發明未來。-電腦科學先驅凱依(Alan Kay)
- 擴充框架庫裡的框架樣式、勤於認知採集、實行白紙策略,分別適用於不同的情況。
其中的差異可以這麼比擬:擴充框架庫就像是去讀相關的書籍;認知採集則是廣泛閱讀各種不同學科的書籍刊物和文章;至於白紙策略則是熱情擁抱所有知識。
- 官僚制度常常聽不到這些「企業裡的卡珊德拉」的高聲吶喊-有些員工早已預見災難,也提出可能的糾正措施,卻總是被無視。英特爾傳奇共同創辦人葛洛夫(Andy Grove)認為這種員工對企業的成功至關重要,還特地在自己的回憶錄花了整整一章來談這些「大有幫助的卡珊德拉」,讚揚這些人「帶來新觀點」。
- 沙子掉到牡蠣裡,並不會產出珍珠。

第8章  多元性 [擁抱變化、運用教育、鼓勵遷徙、容許摩擦]
第9章  警惕 [我們要避免思想僵固;我們需要機敏的心智]
- 建立思考框架,其實是結合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程序。
第一種是要建構和應用思考框架,指的是要運用因果關係、反事實與限制條件這三要素
這種程序能讓人迅速找出有用的選項,並且準備迅速採取行動。我們的人生大半都是應用思考框架,
而且這也很合理:在大致熟悉的情境中,這種方式可以最有效率的幫助我們做出決策。
- 至於第二種程序,則是要切換到不同的思考框架,也就是另啟思考框架。
這件事的風險遠遠更高,但因為能讓我們對現實有新的選擇,也可能讓我們得以找出新方式來應對挑戰。在局勢穩定、條件如常的時候,通常不需要另啟思考框架。
但如果情境有所不同,另啟思考框架就常常是很優秀的策略。

衍生閱讀:
1.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
2.雜訊
3.快思慢想
4.民約論

2023年12月3日 星期日

圖解貨幣學

圖解貨幣學
第二章 點石成金的政府與銀行
- 根據現今主流的貨幣學理論,影響貨幣乘數的關鍵有以下:
法定準備率、超額準備率、現金外流比率、支票存款比率、活期款比率、活儲存款比率、
定期存款比率、定儲存款比率等等。不同的因子影響不同的貨幣創造過程,於是隨著考量因子的多寡,計算出不同的貨幣乘數,得到不同範圍大小貨幣供給量的定義(M1A、M1B、M2等)。
- 我國央行採用的貨幣定義:
  • M1A=通貨淨額+支票存款+活期存款
  • M1B=M1A+活期儲蓄存款
-M1中的M1A與M1B都是以交易功能為主的貨幣供給,特徵是流動性較高,可以代表市場流動資金;
M2的定義除了交易功能外,尚偏重價值儲存功能的準貨幣,所以M2代表了總體經濟中的資金總數量。
  • 我國央行採用的貨幣定義:M2=M1B+準貨幣
- 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可區分為操作目標中間目標最終目標
最初會藉由公開市場操作、重貼現政策、準備率政策等政策工具來改變基礎貨幣或貨幣乘數等「操作目標」,再從調節貨幣供給量的「中間目標」,達成因應貨幣數量變動而改變消費、投資與進出口等經濟活動,最後達到央行設定的穩定金融及促進經濟發展等「最終目標」。
- 中央銀行最重要的職責是物價穩定、充分就業、經濟成長、國際收支平衡、促進金融穩定與健全銀行業務等六大目標。
- 當央行實施寬鬆性貨幣政策,也就是貨幣供給量增加,將導致人民感受到所得增加而刺激消費、信貸市場中也因資金供給增加使利率下降而誘發投資需求,兩者將使社會總商品需求上升,帶來社會總產出增加(即促進經濟成長),企業投資意願和生產效能提升下進而帶動就業。
此時增加的商品需求超出現有商品的供應量,使得物價上漲;在外匯市場裡,則因為利率下降使熱錢流出,導致本國貨幣貶值,使出口商所收的外匯可換回較多的本國金額,也就是收入增加,出口品的售價有調降空間更具競爭力,因而有利出口。
- 相反地,當央行實施緊縮性貨幣政策,也就是貨幣供給量減少,將導致人民感受到所得變少而所減消費、信貸市場中因資金供給減少使利率上升而抑制投資需求,使得社會總商品需求下降,造成社會總產出減少(即平緩經濟成長),企業縮減投資意願與產能之下,可提供的工作機會減少,就業率因而下降。因此由於商品需求低於現有的商品供應量,使得物價下降;外匯市場裡也因為利率上升使熱錢流入,導致本國貨幣升值,使進口商以本國幣兌換外匯後實際所支付的金額減少,且進口成本降低,進口品的國內售價將可下降,因而有利進口。
- 寬鬆性貨幣政策使貨幣供給量增加,帶來促進經濟繁榮、增加就業、物價上揚、貨幣貶值等效果;
緊縮性貨幣政策使貨幣供給量減少,帶來平緩經濟成長、減少就業、物價下降、貨幣升值等效果,
中央銀行便是藉由寬鬆或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效果,在細膩動態的調控下滿足各項最終目標。
- 貨幣乘數身受法定準備率(又稱存款準備率)的影響。中央銀行規定銀行收受的存款,
需要備妥法定準備率以上的準備金不能貸放出去,以支應存戶提領的需求。
- 貨幣政策藉由影響「操作目標」貨幣乘數或基礎貨幣,進一步改變「中間目標」貨幣供給量,來達成六大「最終目標」。貨幣政策的時間落後現象困擾著無數的銀行學家,導致二十世紀之後,貨幣政策的實施哲學分裂成兩大派:權衡式貨幣政策法則式貨幣政策

第三章 貨幣利率與金融
- 當機動利率大於固定利率時,代表銀行預測現在的利率比未來高,利率將逐步走跌;
反之當機動利率小於固定利率時,代表銀行認為現在的利率比未來低,利率走勢可能上揚。
- 不同型態殖利率曲線的意義:殖利率曲線基本上分成四種型態:上升、水平、下降與不規則狀。
若殖利率曲線為正斜率(上升),即長期利率高於短期利率,表示市場認為未來經濟景氣樂觀,民眾願意做長天期投資。由於銀行支付的存款利率多屬短期,其放款利率多以長期為主,所以正斜率的殖利率曲線有助於銀行營運。同時也表示市場預期央行未來可能升息平抑物價以減緩過熱景氣,導致未來短期利率將上揚。
-反之,若殖利率曲線為負斜率(下降),即長期利率低於短期利率,代表市場認為資金市場的短期違約風險很高,所以要求更高的短期利率;或是對未來經濟和通膨感到擔憂,市場預期央行在未來調降利率,而不願意付出較高的長期利率。
- 殖利率曲線呈現水平代表長短期利率水準相同,市場認為短期與長期的風險相等,扣除時間相關風險下,長期利率其實低於短期利率,代表未來短期利率可能微幅走低。
當殖利率曲線呈現平坦或往下降時(負斜率),代表市場認為未來利率趨勢向下,且負斜率的殖利率曲線將使銀行獲利萎縮,再者利率趨勢向下可能代表市場預期央行引導降息。央行降息的目的往往是刺激景氣,有可能式市場看壞經濟的前兆,例如亞洲金融風暴、科技泡沫及金融海嘯前皆出現長期利率低於短期利率的情況。
- 利率的升降變化是與市場供需原則相符,也就是資金供給不足時,利率會上升,
反之資金供給過剩時,利率會下降。
- 若當前景氣低迷,政府會實施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例如增加造橋鋪路、大型公共設施等公共支出,
因為政策需要龐大的資金而向市場借錢,表示市場資金需求增加,使市場名目利率上升,同時政府支出可帶動產業回春;增加就業機會、提升民眾所得與消費,讓社會總需求增加促使景氣回溫、物價上揚。
- 若央行實施寬鬆物價政策時,例如公開市場操作或調降重貼現率,使貨幣供給增加讓經濟體系的資金充沛,反而引導市場名目利率下降,藉此鼓勵投資讓社會總需求增加,一樣能使景氣回溫、物價上揚。
- 若由央行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則使貨幣供給量減少而讓經濟體系的資金縮減,促使名目利率上揚,以抑制投資讓社會總需求減少,同樣使物價下跌、緩和過熱景氣。
第四章 不同國家的貨幣關係-外匯與匯率
- 匯率貶值時,有助於該國的出口業、不利進口業;匯率升值時,不利於該國的出口業、有利進口業。舉貶值為例,假設一隻手機售價2萬台幣,目前的匯率是1台幣換3.6日圓,則出口到日本的售價為7.2萬日圓。當台幣貶值,1台幣換3日圓,則出口到日本的售價為6萬日圓,售價降低有利出口競爭力;
反之,當商品要進口到台灣時,則因為台幣價值下降,需要用比較多的台幣購買原有的商品,不利進口。

第五章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 「物價」代表本國貨幣對商品的購買力、「利率」是借貸本國貨幣需付出的代價、
「匯率」則是代表一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價值,因此物價、利率與匯率分別是貨幣在不同層面的價值展現。
- 利率、物價與匯率分別是從時間價值、國內價格與國外價格這三個層面來衡量貨幣的價值,所以三者之間會互相影響。

第六章 貨幣學經典理論
- 貨幣政策的施行模式分成權衡式與法則式兩大類型。
權衡式政策側重短期的經濟成效,較不著眼長期效果;
法則式政策則重視長遠的政策目標,而忽略短期經濟情況,兩者各有優缺點。
在二十世紀末期,經濟學者提出回應式法則來融合雙方優點,其中最著名且影響美國利率政策走向的是「泰勒法則」。



2023年9月23日 星期六

10倍速時代

10倍速時代:唯偏執狂得以倖存
英特爾傳奇CEO 安迪.葛洛夫的經營哲學

- 系統化邏輯思考程序:
定義問題->找出問題的關鍵->建立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方案->
根據實際資源做可行性分析->評估各個方案的利弊得失->選擇最適方案->立刻付諸實踐。

第3章 形變:電腦業-產業結構中越成功的公司, 越難應變
- 當策略轉折點橫掃某個行業,在舊結構中經營得越成功的企業所遭遇的威脅通常越大,
它們調適的腳步也越遲鈍。其次,新投入一個產業結構已經固定下來的行業,挑戰地位業已穩固的企業,其代價可能非常高。但是,當既有架構已經傾圮,加入該行業的代價可能就變得微不足道了。

第4章 NeXT 與卓別林的故事-你是如何面對策略轉折點的?
- 怎麼做才能與沃爾瑪商場抗衡呢?專業化或許是一條出路區隔市場,專業進貨,
只服務某一特定的消費者,一如「家得寶」(Home Depot)、「辦公室補給站」(Office Depot)、玩具反斗城及其它類似的「專門店」所做的那樣,便可以彌補經營規模全面失衡的缺憾。
對顧客提供個別服務是另一條途徑;
辦共用品連鎖店史泰博(Staples)建立全面而精細的電腦化顧客資料庫,便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
另外,「美化」經營方式,除商品之外,也提供令顧客喜愛的「環境」,可能也是個辦法。

第6章 信號?還是雜訊?-先回答一些問題,你才能分辨
- 春天來臨時,周邊的雪最易受曝曬,因而最早融化。
把來自週邊的消息列入考慮,非常有助於你從無數雜訊中篩選出信號。
- 任何公司都有兩種人:擁有「知識權力」的人和擁有「組織權力」的人。
熟悉自己責任區的業務員、熱中於最新科技的電腦技師和工程師,都是前者。
負責集結、調度或調整資源,設定預算,指派工作或指定員工退出某項計畫的人,則是後者。
從創業伊始,英特爾的人變致力於摧毀橫亙這兩種人之間的藩籬。我們知道,就處理策略性轉變而言,這兩種人各有所長,絕沒有哪一種人比另一種人優秀的事。
同時,這兩種人都應該盡其所能,發揮所長,引導公司達到策略上最好的結果。

第8章 竭盡最後精力駕馭混亂-黎明來了,死亡之谷也來了
- 重新調配資源,聽起來容易,不像會造成什麼傷害。
畢竟將更多的注意力及精力,放在美好、正面、令人鼓舞的事情上頭,怎麼可能是一件壞事呢?
重點是在這樣做的同時,你必須要減少花在別的地方得精力。
簡言之,你從某個地方拿走了某種東西:生產資源、人力資源或你自己的時間;
而這就可能造成實質上或感情上的傷害。策略性轉型需要自律、克制,
以及所有資源的重新調配;缺少了這些,所謂轉型不過是一句空洞的陳腔濫調。
- 關於你自己時間的調配:如果你居於領導地位,你運用時間的方式就具有重大的象徵意義。
較諸任何言辭,你分配時間的方式更能有力地告訴同事,如今,什麼是重要的,什麼則不是。
- 中階幹部專業素養較深,但視野較窄;高階主管視野較廣,有助於廓清局勢。
我們所需要的正是兩者之間的平衡互動。兩者之間的辯證,經常會導致激烈的知性論辯,可能很傷人。但通過這樣的論辯,死亡之谷另一端得形貌將會提早變得清晰起來,
我們毅然決然往這個方向邁進的行動也較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