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 星期日

上班族必備的工作數字力:數字力是職場最強武器

上班族必備的工作數字力:數字力是職場最強武器!
第四章  靈活運用資料,輕鬆讀取數字的七項基本規則
🔺利用「標準差÷平均數」做相對評量
變動係數=標準差÷平均數,相對評量不同資料的離散程度時,就可以使用變動係數。

▸更進一步地,如果使用這個比率,也能夠清楚明已經改善、尚未改善的研討會。
例如再次舉辦研討會A與研討會A之後,得到如下圖的結果。
▸研討會A與B的平均數都有增加,標準差也都有變小。
目標是達到研討會C的程度,看起來兩者都有改善。
就像這樣,計算平均數與標準差的比率能夠獲得相對評量的數字也能夠簡單說明多筆資料之間的比較結果。以零售業來說的話,就類似針對多家店鋪評量今年與去年的業績一樣。

🔺任何人都能使用的解讀數據資料「五步驟」
  • 步驟1 先把數據資料轉換成圖表,掌握「傾向」與「異常」
  • 步驟2 計算數據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 步驟3 若有必要,排除「異常」,重新計算平均數與標準差
  • 步驟4 利用「平均數±標準差」掌握「大致的分布範圍」
  • 步驟5 利用「標準差÷平均數」相對評量

第五章  連前輩也不見得會!使用數字與圖表製作資料的訣竅
🔺利用瀑布圖一眼看出「進」與「出」的狀況
▸如果想呈現「有多個加與多個減,最後得到這樣的情況」之訊息,瀑布圖可以發會強大的威力。
▸在商場上,一定會發生金額或人數的「進」與「出」,所以商務人士一定有機會用到瀑布圖。

第六章  「沒有傳達」等於零!使用數字做簡報的技術
🔺以「3-1-3」架構準備簡報
  • 3:三分鐘結束(短時間)
  • 1:鎖定一個主張傳遞(主張明確)
  • 3:該主張的依據不超過三個(對方能夠理解)
★區分「呈報資料」與「補充資料」
▸職場上兩種資料:資料是簡報的附屬品
職場上使用的資料大致可分為兩種:「呈報資料」「補充資料」兩種。
☆呈報資料:資料中只針對自己的主張放入需求的數字。
☆補充資料:為了因應對方提問,隨身帶著參考用的數據資料。
★ 資訊量與成功率成反比
▸主管指出「這份資料很難懂。」「長話短說,你到底想說什麼?」「現在說明的資料是哪個部分?」⇢由於太擔心主管的指正,所以把所有可能相關的資料都放入簡報資料中,諷刺的是,這麼做反而招致負評,完全預想背道而馳。
▸「這個參考資料的這個數據對嗎?這份資料的內容到底正不正確?」⇢該錯誤並不影響簡報內容,現在想想,或許一開始就不應該發那份參考資料才對。
▸總之,並不是把所有「可能必要的資料」都放入呈報資料就是對的。
請記住,呈報資料的資訊量與簡報成功率呈反比。
洽當的「呈報資料」就如同手機或壽險的廣告一樣
廣告本身可以說就是一場簡報,廣告裡應該不會放詳細的受費標準或合約內容給消費者看吧。
廣告只會鎖定最想傳遞的內容與依據來製作,消費者若想進一步瞭解廣告中沒有提供的資訊,就會主動上官網確認詳情。
製作呈報資料的標準就是就算沒有口頭說明,光看資料也能懂你的主張。
另一方面,補充資料就是假設對方聽了簡報後可能會提問,為此而做的準備。
簡報成功與否在於你如何想像簡報的進行,並做好適當的準備。

★ 「供閱讀」與「吸引對方」的資料
▸「呈報資料」還可以進一步分成兩種:
  1. 書面的「分發資料」:分發資料是「供閱讀」的資料。
  2. 「PowerPoint投影片的『投影片』資料:「吸引對方」用的資料。
▸經常看到商務人士把分發資料當成投影片資料,拿來在PowerPoint上撥放。這種做法原則上是不行的。
  • 投影片資料是用來「吸引對方」,稍微施點淡妝以協助訊息順利傳遞。
  • 供閱讀的資料,只要簡單放入有確實根據的資訊即可。
  • 補充資料只是供自己參考使用,所以無需做得太過華麗。

★為誰簡報?如何運用?任務為何?
▸工作中使用的資料各有不同的任務。請確實瞭解各種資料的不同用途並且區分使用。
如果覺得「因為太麻煩了,我靠一份資料走天下」,
這樣想表達的主張就不容易傳達給對方,反而解釋起來更費功。
▸甚至在簡報一開始就要先表明:「假如所需的詳細數據沒有放入資料裡,簡報後我再用電子郵件傳送給各位。如果提問,我也可以在現場口頭說明。」這樣一來,對方就能夠與你站在相同立場聽簡報,你也能夠開始進行理想的簡報。


▸數字分為實數與比率兩種,同時透過比較,更可發揮強大威力。因此,商務人士會頻繁使用<公式一>與<公式二>的傳遞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