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 星期六

哈佛商業評論推薦必讀AI商業趨勢(下)

哈佛商業評論推薦必讀AI商業趨勢
第八章 定價演算法趕走我的客人?請小心,別讓品牌受傷害
【指定定價演算法的負責人】
演算法失控時,很容易怪罪演算法本身,但問題根源通常在其他領域
像是組織不夠關心顧客心理,或是沒能掌握顧客心態。
➤當企業興高彩烈地把定價的繁重工作交給自動化時,切割出去給演算法不僅是數學計算的控制權,
也包括傳達訊息的工作。
➤定價演算法本身有兩個弱點。
  1. 它缺乏必要的同理心,而需要這種同理心,才能預測和解決價格變化對顧客行為和心理造成的影響。
  2. 它缺乏長期觀點,而需要這種長期觀點,才能確保公司策略或總體經濟目的。
【設置和監控定價範圍】
➤若要從演算法中收集見解,有三個主要領域需要進行更密切的職能協作:
▷實驗:受到控制的定期價格測試,能協助企業衡量顧客對產品、服務或任何功能的重視程度,
並了解在哪些情況條件下,可以再何時、如何取得那項價值。
▷因為顧客是對實際產品做出反映,以及進行真正的交易。
他們對價格變動的反應,有助於企業找出什麼是有效的做法,
什麼是無效的的做法,以及買家在什麼時候首次做出購買決定。
▷監控:企業可制定新的關鍵績效指標,或是比較現有指標,
以確保價格變化的頻率和幅度,不會削弱顧客成程度或品牌聲譽。

✩第九章 掌握兼顧彈性的自動化策略
✩企業在衡量專案的成效時,不該再比機器人與人類員工的成本與產出;
這種作法忽略了自動化其實可以從許多層面改善流程。
相反地,企業應該專注探討幾個問題:
目前執行某些任務的團隊,在自動化之後改去從事新工作,是否會更具生產力?
相較於沒有運用自動化科技的團隊,有運用這種科技的團隊能否提出更多創新構想,
或者從事更多樣化的工作?

【推動正和自動化
若要做到正和自動化,企業必須設計出兼顧生產力與彈性的系統,彈性進行自動化的三個關鍵如下:
1. 設計容易理解的工具,並投資進行教育訓練
➤許多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是由第三方技術顧問設計與設定設定,讓自動化系統的運作死板且容易出錯。生產環境或流程即使只出現小小的變化,也有可能讓整個系統停擺。
➤為了避免發生這類問題,公司應該確保自動化系統裡包含容易理解的技術,
例如低程式碼(lower-code)的程式化界面,讓技術技能不高於第一線員工也能及時修復或調整系統。
2.尋求第一線員工的回饋意見
3.選擇是選擇顧客的顧客績效標
➤自動化計畫是否成功,不可能藉由單一方程式來衡量。
企業應該要設計幾項關鍵績效指標(KPI),考量每一項要進行自動化的流程、
每一個涉入的團隊、每一位本身工作可能會因此而改變的員工。
這些KPI也應該考量無形的效益,包含產品創新、員工滿意度與安全性提升,以及重新設想流程。
➤出於細微動機去推行自動化的業者會面臨一項挑戰:評估成效的方式也必須採取精細的作法。
在某些情況下拿人工系統與自動化系統來做同類比較並沒有道理:自動化系統需要業者重新設計流程,也就是剔除效率低落的步驟,公司應該設計一系列的指標,包含三個層次:機次、系統、團隊。
  1. 機器層次:成效指標應該關注實際運作的彈性。相較於人類員工,自動化系統會學習一項新工作需要多少時間?
  2. 系統層次:指標應該關注轉換成本。機器人或者自動化軟體需要多少時間來順利運作一項新流程?
  3. 團隊成效的指標最重要自動化系統是否提升團隊的工作績效?團隊成員的表現是否優於過去?團隊是否能以更有創意的方式運用本身的技能?擁有自動化科技是否讓團隊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
【自動化反而需要人類】
➤通用汽車「未來工廠」的願景,是要在不必開燈讓員工工作的情況下表有生產力與彈性。
但我們從率先推行自動化的公司那裡發現,就算公司能夠做到「關燈」自動化,多半仍不會這麼做。
他們知道,若想結合生產力與彈性,人類必須參與其中,去了解自動化科技在哪些層面能有效運作,以及在哪些層面可以改善。
➤對公司最有利的是「正和自動化」,這種自動化會運用智慧型機器、主管、工程師與第一線員工的各種長處。自動化的願景不該是排除人類,而應該是讓人類在工作上更能展現能力、更不可或缺。

第十一章 機器人的成功關鍵在於「人」
➤人類雖然天生擁有智慧,卻發現很多事情不可能、或者很難做好,而AI能夠做到這些事情,
例如:辨識大量數據當中的型態;擊敗首屈一指的西洋棋冠軍;運作複雜的製造流程;
同時接聽和回答打進顧客服務中心的許多通電話;分析天氣、土壤狀況、衛星圖像,
以協助農夫將作物的收成提升到最多;掃描數百萬張網際網路圖像,以防制剝削兒童的惡行;
偵測財務詐欺;預測消費者偏好;個人化廣告;另外還有很多工作。
最重要的是,AI使人類和機器能高效率地一起工作,這種協作正在創造許多新的高價值工作。

第十二章 掌握關鍵十招,全面啟動AI變革
➤第一資本(capital One)幾十年來一直被公認為分析領域的翹楚,
運用分析法來了解消費者的支出型態、降低信用風險,並改善顧客服務。
由第一資本的IT組織為所有這些數據建構和管理基礎設施的解決方案已不在有意義。
相反地,IT組織開始專注於培養軟體和業務能力。今天,第一資本即時分析來自網路和行動交易、
自動櫃員機和信用卡交易源源不絕的數據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