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性的力量:掌握工作、生活與愛情的行為經濟學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Dan Ariely
第1章 給的愈多,得的愈少
- 表現焦慮(Performance Anxiety):工作表現動機過高會招致反效果的基本模式。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Dan Ariely
第1章 給的愈多,得的愈少
- 表現焦慮(Performance Anxiety):工作表現動機過高會招致反效果的基本模式。
第2章 工作的意義
- 福特(Henry Ford)和「科學管理之父」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將專業分工的概念拓展到
生產線上,發現專業分工有助減少錯誤、提升生產力。
- 德國哲學家、政治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革命家,以及「共產主義之父」馬克思(Karl Marx)
- 德國哲學家、政治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革命家,以及「共產主義之父」馬克思(Karl Marx)
點出所謂「勞動異化」(The alienation of labour)的重要性。
一位「異化」的勞工將對自己所做的工作、勞動目標,以及生產的流產產生疏離感。
這將使的工作成為事不關己的「外部性活動」(external activity),
這將使的工作成為事不關己的「外部性活動」(external activity),
因而讓人無法在工作中找到認同感及意義。
- 專業分工會是產業科技可能帶來危險之一。
- 專業分工會是產業科技可能帶來危險之一。
現代資訊科技使我們得以將工作細分為更多互不相干的部分,並指派不同的人來負責其中各個部分。
如此一來,企業就有可能產生員工無法看清全局、工作意義,以及工作成就感被剝奪的風險。
如果我們都是機器人,高度分工或許真能帶來效率。
但若考慮內在激勵因素(internal motivation)以及工作意義對人類工作動力及生產力的重要性,
但若考慮內在激勵因素(internal motivation)以及工作意義對人類工作動力及生產力的重要性,
專業分工卻有可能產生負面效應。
第4章 「非我族類」症候群
- 馬可吐溫的一篇散文<集體蠢行>(Some National Stupidities)提及:
要世界上某部分人去運用另一部分人的智慧結晶時,大家的反應似乎特別遲緩,
這種情況真是令人費解。這類蠢行舉世皆然,並不限於某社群或某國家。
事實上,人類在接納別人的意見及作法上不但反應遲緩,有時甚至根本採取抗拒的態度。
- 「非我族類」症候群(Not-Invented-Here,簡稱為NIH),
- 「非我族類」症候群(Not-Invented-Here,簡稱為NIH),
意思就是:【如果不是我(或我們)想出來的,他就完全不值一顧。」
- 一種可能是,客觀而言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確實比較好。
- 一種可能是,客觀而言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確實比較好。
另一種可能是,即使他們的想法並不比較高明,但他們的解決方案卻比較符合他們自己的價值觀,
這個現象稱為「特性配適」(idiosyncratic fit)。
- 參與者內設計(within-participant design):每位參加者都以自己為對照組。
- 參與者內設計(within-participant design):每位參加者都以自己為對照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